您當前的位置:
首頁
>
法定主動公開內容
>
政策文件
>
其他公文
- [ 索引號 ]
- 11500222709472400G/2024-00017
- [ 發文字號 ]
- 郭扶府發〔2024〕32號
- [ 主題分類 ]
- 農業、林業、水利
- [ 體裁分類 ]
- 規劃
- [ 發布機構 ]
- 綦江區郭扶鎮
- [ 有效性 ]
- 有效
- [ 成文日期 ]
- 2024-04-22
- [ 發布日期 ]
- 2024-04-26
重慶市綦江區郭扶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《郭扶鎮2024年稻水象甲監測防控 技術方案》的通知
各村民委員會:
稻水象甲是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,具有繁殖力強、危害大、擴散快、防治難等特點。稻水象甲成蟲啃食稻葉、幼蟲取食稻根,水稻受害后一般減產15%-20%左右,嚴重時減產50%以上,甚至絕收,對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。根據綦江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關于印發《綦江區2024年農業植物檢疫工作方案》的通知文件精神,研究制定了《郭扶鎮2024年稻水象甲疫情監測防控技術方案》,現印發你們,請各村結合實際抓好各項措施落地落實,保障我鎮糧食生產安全。
附件:郭扶鎮2024年稻水象甲監測防控技術方案
重慶市綦江區郭扶鎮人民政府
2024年4月22日
附件:
郭扶鎮2024年稻水象甲疫情監測防控技術方案
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疫情的擴散、蔓延,保障我鎮糧食生產安全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防控原則和策略
堅持“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”植保方針,按照“屬地管理原則,分級負責、部門聯動、社會參與”的原則,按照“及時發現、及時預警、及時防治”辦法,“狠治越冬代,挑治第一代”的原則進行綜合防控,切實提高稻水象甲防控效果。
二、防控目標
及時撲滅新發區零星疫情點,降低老發生區蟲口密度和危害程度,將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%以內,有效延緩擴散蔓延勢頭。
三、監測方法主要方法
(一)監測地點和時間。
在水稻種植區及周邊開展監測,以稻田為主,兼顧田邊山坡、林地和田邊溝渠雜草等越冬及危害場所。第一階段(3月上旬—5月下旬)以秧田和移栽后的大田為主;第二階段(6—8月)以水稻大田為主;第三階段(9-10月),以稻田及其附近稻水象甲生存場所為主。
(二)監測方法。
采取訪問詳查、踏查、系統調查以及燈誘等方法進行,以觀察識別水稻典型危害狀“取食斑”和成蟲為主,兼顧調查幼蟲和蟲蛹。
1. 未發生區主要采取訪問調查與踏查相結合進行監測。在幼蟲期、蛹期進行根系檢查,發現可疑癥狀,必要時取樣送室內鑒定。
訪問調查:向水稻種植戶等相關人員詢問稻水象甲發生有關信息,分析是否存在稻水象甲危害,對訪問調查過程發現的可疑田塊,進行重點踏查。
踏查:結合訪問調查,在秧田期、分蘗期、破口期進行,踏查代表面積占種植面積的30%以上,目測查找有無可疑癥狀稻株(葉片有啃食過的長白條斑,植株衰弱、坐蔸、浮秧或整株枯死),發現有典型危害狀“取食斑”或稻水象甲成蟲后,對發現點周邊2米范圍內進行網捕或采取五點取樣,調查成蟲蟲口密度,秧田調查每點不得少于1平方米,大田每點不少于5叢;調查幼蟲和蛹采用5點取樣,秧田每點不少于0.1平方米,大田每點不少于5叢,越冬場所調查,采用棋盤式取樣,每點不少于0.1平方米。
2. 發生區監測主要采取包括燈光誘集、越冬成蟲調查、寄主誘捕監測以及秧田、大田系統調查等方法,調查時間一般為早上10點前或下午4點后。
燈光誘集:結合固定監測點設置的誘蟲燈,每天清早將誘獲的成蟲取回室內計數,監測成蟲高峰期。
越冬蟲量調查:以發生的村為單位,于水稻收獲后至育秧前選擇2-3個村進行調查,每10天調查一次,在稻田附近的禾本科和莎草科雜草地、山坡地、林地進行,按棋盤式隨機取樣,每點不少于0.1 平方米,仔細檢查雜草基部和土壤中成蟲數量。
寄主誘捕監測:以喜好寄主(水稻)誘捕越冬成蟲,觀察其遷入稻田的時間。在水稻育秧前15天選擇一個監測點,將事先播有100粒稻種且秧齡10天的盆(盤)(30×30厘米),放置在秧田種植區附近,每點放置5盆,調查取食斑和成蟲數量。
秧田系統調查:從秧田三葉期開始,每3天調查一次,查到拔秧止,此階段只調查成蟲,選擇有代表性的早、中、晚播類型田各1塊,采用目測法,隨機5點取樣,每點調查0.1平方米,調查結果折算成每平方米蟲量。
大田系統調查:水稻移栽后返青后,每7天調查一次,查到收割止。選擇有代表性的早、中、晚播類型田各1塊。成蟲調查主要在田埂巡查,觀察稻葉上是否有成蟲取食斑及活動成蟲,或觀察稻田中、田埂上、水中雜草是否有取食斑及活動成蟲。利用目測法,隨機5點取樣,每點調查5叢。統計成蟲數量,調查結果折算成百叢蟲量;幼蟲與蛹調查,幼蟲和蛹情調查一并進行,每個點隨機5點取樣,每點挖取稻株5叢,置于40目和80目的多層鐵篩中,用水洗去泥土,查清稻根及鐵篩中的幼蟲和土繭數量。
四、防控措施
(一)認真開展疫情普查監測,為防控提供準確及時的科學依據。
(二)切實做好應急防控,確保疫情防治效果。
各村干部要深入各村民小組和田間地頭,對本村區域內種植農作物的田間地塊進行稻水象甲病蟲普查,一旦發現疫情,立即采取有效措施,統一時間,統一藥劑,組織群眾施藥防治,防控工作必須做到村不漏組,組不漏戶,戶不漏田,保證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,確保防治效果,嚴防疫情擴展蔓延。
(三)進一步做好疫情宣傳培訓,加強稻水象甲識別與防控的宣傳培訓,努力提高植物疫情防范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共同防控意識。加強對稻水象甲識別與防控知識的專業技術培訓和科學普及工作,讓廣大水稻種植戶能識別、能發現、能防控稻水象甲,為及時發現和撲滅疫情贏得時間,以防止疫情的大面積擴散蔓延和危害成災。
(四)掌握疫情動態,及時報告。各村要確定1名稻水象甲監測員,調查監測稻水象甲,發現疑似稻水象甲,及時報告鎮農業服務中心,聯系電話48430874。
(五)建好疫情檔案,歸檔管理。將稻水象甲疫情普查情況、稻水象甲疫情發生防治情況的原始記錄表冊妥善保存,并按要求建立稻水象甲疫情監測防控檔案資料,及時歸檔管理。
(六)疫情防控技術措施
1、加強植物檢疫
認真執行植物檢疫法規,嚴格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,對來自發生區的稻谷、秧苗、稻草以及交通運輸工具采取檢疫檢查;禁止攜帶有稻水象甲的稻種、稻草、稻秧、稻殼、飼料等寄主材料運出發生區,嚴禁在疫情發生區繁育秧苗,嚴禁從疫情發生區域調入秧苗。
2、加強化學防治
建議選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農藥,以村為單位進行稻水象甲統防統治,施藥范圍包括秧田、大田及周邊埂道、坡地、溝渠等危害場所,施藥要及時、全面,不留死角;施藥時間以上午9:00—10:00點或下午16:00—18:00點為最佳。
水稻秧期防治:水稻出苗后2-3片葉期,隨著氣溫上升,越冬成蟲會迅速返回水稻取食,此時為田間成蟲密度最高時期,可進行集中噴防藥治。用藥可選擇:10%醚菊酯懸浮劑80-100克每畝兌水30公斤,10%氟蟲雙酰胺·阿維菌素懸浮劑45毫升每畝兌水30公斤,20%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毫升每畝兌水75公斤等。
浸秧處理:畝用70%吡蟲啉水分散粒劑7.5克,兌水50公斤,將秧捆浸泡在藥液中30分鐘后移栽。
幼蟲防治:水稻移栽一周后,畝用5%丁硫克百威顆粒劑2-3公斤,與一定量的干細沙土拌勻,均勻撒施于水田中。撒施前保持水層4厘米,處理后一周不排水灌水,也可有效殺滅成蟲,且持效期長。
成蟲防治:畝用20%丁硫克百威顆粒劑2-3公斤拌適量干細土撒施;畝用40%氯蟲·噻蟲嗪水分散粒劑8-10克、20%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6.67-13.3毫升、40%噠螨靈懸浮劑25-30毫升,大田期每畝兌水50公斤,均勻噴霧。
3、加大生物防治
減少高毒殘留農藥使用,保護蟾蜍、青蛙、蜻蜓、蜘蛛等捕食性天敵,有條件的地方實施“稻鴨共育”模式,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,每畝投放15日齡鴨苗15-20只,以3-5畝為一個種養結合小區并圍網,田邊需要留一個約20平方米左右搭棚空間,以便填喂飼料使用,于水稻抽穗、灌漿后,稻穗下垂時,須把鴨群遷出飼養。此外,還可以用生物農藥綠僵菌等防治第一代成蟲。
4、實施物理防治
利用稻水象甲的趨光性,在發生區域,設置殺蟲燈誘殺成蟲,壓低蟲口基數。
(此件公開發布)